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,是一场残酷且近距离的较量。许多人对这场战争既熟悉又陌生:它是新中国在现代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,也是检验我军野战能力的关键战场。通过越方的记述,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战争的激烈和惨烈。下面用通俗的语言星富优配,重述一段炮兵在前线的典型战例,保留原意并补充一些细节以便理解。
那时,我军第42军从布局关和水口关进入越南,任务包括穿插包围东溪、攻占高平与复合两地。越南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,山多洞多,自然溶洞为守军提供了良好的防御据点。越军便利用这种地形,把大量机枪、重机枪和火力点布在山洞与岩缝之中,形成一道道难以攻破的“硬点”。
对付这些藏在洞穴里的敌人,常规的间接炮火往往难以奏效:榴弹炮的抛物线难以精确打进坚固洞穴内部,延伸火力不足以彻底摧毁掩体。指挥部经过分析后认为,只有靠直射火炮、近距直接压制,才有较大概率摧毁洞内火力点并支援步兵冲锋。问题是,大口径火炮运输不便,山地作战条件艰苦,部队不得不想办法把火炮尽可能推近阵地。
展开剩余75%1979年2月16日夜里,152师的炮兵奉命占领前沿发射阵地。七连的官兵们众志成城,靠人力和工具,把重达数百公斤的加农炮一点点向前推进,最终把炮阵地安置到了距越军阵地不到300米的地方。天一亮,伴随晨雾和寒风,连队发起了总攻。密集而精准的炮火骤然落在越军阵地上,很多守军被突如其来的近距炮击震慑得措手不及,开始溃退。
步兵发起冲锋时,洞内残余的越军还用机枪对我方扫射,企图阻挡推进。面对这种情况,我军立刻用加农炮进行压制——不是在远处轰炸,而是像机枪一样把炮火推得很近,点对点地摧毁敌人的火力点。在新一轮猛烈炮击中,两个炮兵连摧毁了19个敌方火力据点,为友军打开了穿插的通道,成功掩护步兵突破前沿阵地。
随后奉命继续猛攻时,七连接近一个北侧无名高地时被越军识破。敌人迅速布置机枪网和冲锋队,试图封堵我军。连队并没有与敌人耗费正面交锋的时间,而是先用火箭筒和轻武器牵制掩护星富优配,突破封锁线,抢占有利地形,然后将火炮再度推进到距敌仅600米的前沿位置,实施抵近射击。由于敌我高低位置差异,山上射击对我方不利,步兵在推进中承担着巨大风险,甚至有人在排雷的同时还要顶着敌火把炮推上阵地。
当加农炮展开并以高爆弹直接打击洞口时,部分山洞被炸塌,洞内守军被掩埋或迫使撤退。但天然溶洞多为石灰岩洞体坚固,不易被单次爆破彻底摧毁,因此我军采用分块集火、持续压制的办法:既摧毁显著火力点,也尽力破坏洞口与外围通道,阻断敌人的再占据能力。炮兵像在打“打地鼠”一样,一个接一个地清除目标,给步兵持续制造可趁之机。
在一次激烈的交战中,全连在半小时内发射了27发炮弹,摧毁了11处敌方火力点;另一次攻击中,我军更是发射了上百发炮弹,摧毁了23个火力点和两个指挥所,为装甲与步兵会师并继续推进扫清了道路。炮兵的“抵近射击”在实战中屡屡奏效:越军士兵在撤退的日记中甚至写道,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疯狂的战术——把大炮推进到离他们不到200米的距离,像机枪般连续开火,这种心理与生理上的压迫,使得守军士气受挫,难以固守。
这段战斗告诉我们几点:一是山地洞穴作战对火力运用的要求极高,单靠间接炮并不足以解决问题;二是在特殊地形下,炮兵需要灵活改变使用方式,勇于把火炮当“近距支援武器”;三是士兵的体力与勇气同样重要,推炮、排雷、顶敌火,这些人力与血肉的付出是战场胜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总的来说,1979年的局部战场上,炮兵与步兵配合的创新与顽强,不仅在战术上取得了显著效果,也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这些近距离、坚决的作战方式,正是那场战争残酷而真实一面的缩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盈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